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  >  书画论坛
中国视觉文化形象建构应“再中国化”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2-12-10

 中国视觉文化形象建构应“再中国化”

 
摘要:在全球文化战争的语境中,中国的视觉文化形象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国内都处于一个滑落的过程。文化形象是国家整体形象的最具长远影响力部分,也是当前中国形象的短板。对于中国视觉形象提升而言,在“再中国化”中重新发现遗落已久的东方大国形象,并充分利用影视手段塑造、呈现新的东方形象,进一步进行文化输出,是当代中国文化软着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形象  再中国化  发现东方 
是的,我们正处在一场文化战争的漩涡中心。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在全球流行以来,一直在幕后晦涩难明的文化战争找到了合适的载体,当今世界的大国博弈,不仅需要硬实力的比拼,更需要软实力的催化。在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的差异性、语言之间的差异、文化建设的差异导致的文化战争十分复杂。当前中国正处于国力上升期,但周围的现实文化处境不容乐观,进行大国崛起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势在必行。在亚洲崛起的文化格局重组中,以日韩为首的周边国家向中国发起了挑战,不断质疑中国文化身份,弱化中国文化形象;而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文化的围攻更是从未停歇,中国文化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大国文化战略与国家形象提升问题,已经是一个重大文化战略问题。在人类文化已向视觉文化转向的过程中,中国对外展现的视觉形象成为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文化整体输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视觉形象的问题丛结梳理,是我们迫在眉睫的第一步。
 
一、中国视觉形象的问题丛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方式,用一些话来说,可能是模糊抽象的朦胧境界、明心见性、目击道存等。今天,我们受到西方影响之后,抛弃了本土的视觉方式、视觉思维,而改换成西式思维之后,是什么状态呢?我们学会了从古希腊以降到文艺复兴的古典的西方,也学会了所谓的西方的丑学的现代西方,更明白了后现代西方。那么中国的视觉方式、视觉文化今天该怎么走?我们批评了张艺谋们,批评了很多人。其实,我们不知不觉地按照美国的方式在走。
几年前,我与一位大学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展开辩论,辩论的题目“是读图时代,还是图文时代”,最后双方言和,是“图文时代”。当这位教授说,读图时代将战胜图文时代。我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还可以比比划划,如果是说“立己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请问:用画怎么表示?在我看来,今天视觉可以改变我们的外部欣赏,但是改变不了我们的心性、本性。
所谓中国形象在我看来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文字形象的中国。第二是图像形象的中国。第三是想象中的中国。文字是一种逻辑语言,图像是一种视觉语言,而想象中国带有幻想和虚幻的东西。在这种想象中的情况下,中国变成一个虚无缥缈的滑动的对象。1952年,中国的GDP非常低,仅仅经过了60年,到2012年,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GDP提升了280倍,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提升了280倍。但人们的幸福感提升了280倍了吗? “诗意地栖居”的生命感觉提升了280倍了吗?人际关系和谐度和社会安全度提升了280倍了吗?这是内部的文化和谐问题。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日本有89%的人对中国充满了同情。可是,到了2013年,日本只有19%的人还对中国有好感,指数已经低于甲午海战之前,中日民众对立情绪媒体上不难见到,包括文化战争在内的战争一触即发。是什么让日本突然对中国的好感降低了呢?主要是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和领土争端。1972年中国的GDP是日本的三十六分之一,但我们仅仅用了30多年,到了2006年几乎就成一比一了。日本人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以前需要俯视的对象突然变得与自己平起平坐,于是身份的变化出现了,巨大的威胁感也随之出现了。
新世纪中国国家的文化形象变得非常奇怪。一方面是迅速崛起,一方面自我幸福评价的指数迅速降低。一方面国民认为这个国家确实在发展,一方面又觉得各个方面问题成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形象在海外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个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的外国播音员培训,它培训的是美洲、欧洲和亚洲十几个国家的中文播音员和中文台的台长,全是老外。其中有两个命题的答案很耐人寻味:第一个题,中国四大名人孔子、苏东坡、曹雪芹和李小龙,清一色都站在李小龙名字下,只有一个人站在了孔子下边。我问:为什么?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他说,我是韩国人,而孔子是我们韩国人。我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第二个题,中国四大美女,西施、杨贵妃、巩俐、林黛玉,全都站在了巩俐下边。这就是我们呈献给世界的中国形象吗?
几年前美国媒体用了一张人民币,到美国各地做实况采访,问这张币是什么币,上面的人头像是谁?采访了两千多人,90%认为这张币是越南盾,上面的人头是胡志明,就是因为有越战。中国的人民币可以说是世界上第四大币的时候,但是在美国人心目中不是。中国人几乎人人都知道美国总统是奥巴马,但是今天全美国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人知道中国最高领导人。这不是很令人感慨吗?
日本书法家手岛右倾的作品《崩坏》,在中西书法史上意义重大。但是从此以后,中国书法那种目击道存、优美古典的气息消失了。这现代性书法——“崩坏”,“礼崩乐坏”,不仅使得中国书法被挡在了日本背后,而且使得中国书法家的书法趣味发生了变化,抛弃了王羲之以降的书法,开始写那种光怪陆离、面目狰狞的书法。今天中国的视觉文化形象到底为什么呈现出如此面貌?如果我们在国内挪用的是美国、日本、韩国的艺术,对外宣传的又是出口转内销的行为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并将这些艺术抛出去,我们还这里探讨文明中国意义何在?
我认为,中国再也不能仅仅跟在别人后边走了。中华民族在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不断壮大甚至足以影响世界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文化的“软着陆”,中国将非常危险。关于中国的“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去中国化”等论调和趋势将再度兴趣,中国将呈现出一种具有侵略性、扩张性和崩溃论的文化形象。
 
二  中国形象重建必须“再中国化”
 前些年,日本出版了一本怪异的漫画册《中国入门》,封面赫然写道:“此书用漫画的形式介绍了这个忽视政治、经济、外交等国际规则,不断受到困扰的邻国的真实情况”。而《纽约时报》报道:“翻开这本厚达300页的《中国入门》,“真实情况”一幕幕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中国是“世界娼妓业强国”,国家10%的GDP都是妓女贡献的;南京大屠杀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是中国Government为了散布反日情绪而故意编造的;日本皇军之所以派731部队去东北,是因为日本人在中国受了欺负”。完全篡改历史,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已故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针对中国说了一席话:中国不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播撒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中国的知识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成为知识生产的大国。即使中国在巨大的经济崛起中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物质生产大国,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仍然是个无需重视的小国”。
这是值得中国深加反省的一句话。在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经济实力达到9万亿美元,日本8万亿美元,美国上升到15万亿美元。高盛公司估计10年以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遗憾的是,中国已经全盘西化:当代文学几乎将西方现代派文学克隆,建筑全盘西化,音乐舞蹈唯西是高,美术雕塑西化严重,只有书法的文化处境稍稍好些。
那么,我们的文化形象出路何在?我提出“发现东方”的理念,浓缩为三句话就是:东西互动,中国立场,和而不同。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仅仅是单边主义和一元中心的是行不通的的,在中西互动时我们不能为他人所化,而要坚持我们的立场,保持文化身份的和而不同。这意味着,西方中心主义正在成为历史,新世纪中国文化形象重建正在成为可能,同时还意味着,中西文化再也不可能以一方霸权主义一方边缘主义的方式对话了,同样中西文化再也不可能以冷战的对立方式对抗了,而只能以建设性的和谐交流的方式对话。西方将在调整心态中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也将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给世界以精神文化生态的大国形象。
在“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的过程中,“再中国化”是很重要的一步。正如之前所论,中国呈现给世界的视觉形象并不是“中国化”的中国。在我看来,再中国化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是基本元素的再中国化,例如汉语、例如书法,这是潜移默化影响中国文化的细胞;第二是生活的再中国化,就是重拾我们日常的生活美德,这些美德在今天的中国似乎身影模糊;第三是中国文化的理念和精神的再中国化。核心的问题是:再中国化的中国是哪个中国?是先秦的中国,还是汉唐的中国?是宋代的中国,还是明清的中国?是经史子集的中国,还是饮食日用的中国?是庙堂之上的中国,还是江湖游侠的中国?……可以说,再中国化充满着巨大的文化空间和思想空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抽象的、完美的中国形象存在在那里,让我们高枕无忧地随取随用。但是,不管怎样,中国这个概念必须存在,必须走近经典,汲取根源,决不能盲从于文化的虚无主义。
再中国化的文化输出也包括三个方面:一,价值与生态重建,就西方的单维时间观而强调我们的价值论和境界观;二,减少文化误读,寻求东西方文化对话中的差异性;三,人类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共生,仅仅按照西方的现代性的恶性发展下去,而无视东方文化的精神生态魅力。
要注意的是国家形象在国际化语境上的“水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引申开来,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对外形象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国家形象大国形象的各个部分往往优劣不齐,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水平。中国经济和军事的逐渐强势,并不意味着国际社会必然地高看中国,相反,由于文化的低势位,使得中国因这块文化“短板”而在国际上很难成为精神所向的真正大国。
今天中国的核心价值和创新,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更不需要文化自卑主义。这个世界面对中国崛起必须调整西方中心中予以的心态。君不见,西方正在向东方学习:英国提出了慢生活主义;德国倡导极简生活主义;美国和巴西联合发出拆除大坝公告。今天全世界最新的哲学和美学叫做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就融汇了中国反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节俭智慧——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中国文化守正创新与可持续输出,坚持中庸平衡、绿色生态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这构成了新世纪中国文化精神四个维度:发现东方、文化输出、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三、大国形象的视觉塑造
面对西方普通大众,应借助影像网络传媒,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周边国家日本韩国印度拍摄大片向海外输出,中国应该有目的地引导拍摄大片高定位,那么电视纪录片制作则是步步为营的团队作战,将中华文化思想艺术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形象全面地展示出来,让西方人和外国人能够认识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与当代精神。
在“读图时代”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卫视手段,有深厚中国文化魅力的《Discovery》(《发现》)——系统地“发现东方”系列纪录片,探索“文化中国”的精神价值,展示给西方人一个真实直观的中国形象,减少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对中国的层层有意误读,全面推出中国高精尖的文化形象。推出中国文化代表的伟大人格魅力,拍出不同于大片的中国文化片,这样可以让西方很少读书的普通人有可能亲眼看到中国的魅力。
我认为,首先一定要展现真正的东方元素,而不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能停留于满足西方人一种惊诧和惊异的眼光。其二,制作出尽可能具有国际性和视觉冲击力的精美作品,来直观地展示中国形象。我看过西方人拍的三盘《发现》中国文化的片子,一盘是中国水墨、一个是中国建筑、一个是中国瓷器。拍的镜头不错,但解说词不行,历史脉络的交代太过随意,包括了国画和书法,长达5000年的书法和3000的国画只是在40分钟的节目里简单地提了提,问题很多。对此,我们中国人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已经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百集《千年古县》。过去,我们总是大而化之地讲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或者是以区域文化如巴蜀文化、闽南文化、燕赵文化等大文化圈分类,但今天我们要发现中国文化的细胞,拍摄“千年古县”( 909《千年古县》电视文献片)、“三星堆”、“湖北编钟”等文化片。这些文化片由国家出品,用高清技术进行逼真形象的拍摄,配以合乎汉语规范的中英解说词,整体性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形象。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的电视片和文化片制作,要有海外意识和市场意识。没有全球化视野,没有同西方进行平等对话的基本欲望和诉求,我们只能被人家无所谓地表层关注,中国十几亿人的思想也就成为西方思想的跑马场。这一根本性的失误是很危险的。今天,一定要通过中国文化输出的自觉,让西方学会欣赏差异性的文化,意识到他们不是世界的全部,还有世界的另一部分,忽视了这一部分,这个世界就是不完整的。这些影像制作也同美术界、音乐界等有很大关系。他们也有很多人在从事文化艺术输出,也有一些大的举措,比如中央芭蕾舞剧团和辽宁芭蕾舞剧团推出了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梅兰芳》、《末代皇帝》、《兰花花》等,在海外获得成功。张艺谋导演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图张艺谋导演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2010年演出剧照)更是找到了国际审美共识,而输出了强调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中国式芭蕾。西方人并没有因为这种“芭蕾”有东方色彩,而拒之门外。这种文化差异性和互动性问题值得思考。在国际舞台上,如果总跳《天鹅湖》肯定不行。总之,“输出”的对象包括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为了加强输出的持续性,建立国家电视台的中国书法频道就非常必要。随着书法申遗的成功,近来在海外的社会调查中,书法已经取代京剧成为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书法是文化的表征,文化是书法的指纹,是书法的深度的保证。东方和西方艺术门类中都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电影、建筑,但书法是东方艺术所独有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书法是向西方证明和体现中国形象的东方代表性艺术形式,书法具有无尽的前景,应该把中国书法输出而使之逐渐世界化,成为世界的第七艺术,具有世界化欣赏特性。可以说,书法是西方和世界认识中国的最佳符号。但是,这样一个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竟然没有专门的电视台。应该创立书法电视台,专门从事书法文化的输出、传播和介绍。
文化强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我们既不能走狭隘的民族主义道路,也不能走抄袭西化的道路,只能在宽容中庸、立己达人中走以中国自身为主,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守正创新的文化强国路。文化强国身份重建与中国文化复兴紧密相关,同时还意味着,中国文化守正创新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世界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和谐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视觉形象的塑造将是最能发挥直接作用的要素之一。在当代国际交流中,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是比语言和理念更为简练直接的形象桥梁,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观众第一印象和“真实”观感。对于承担纪录片创作的工作者而言,文化意识和国家意识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发现自我”的文化自觉,去发现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自我,熟悉而陌生的国家。他们的发现,是替代更多无法来到中国、无法了解中国的外国受众去发现中国;他们的发现,也是对自我,对一个中国人最根本心性的重新发现;他们的发现,是对“中国形象”在面向全球的视觉呈现上的重要补足。我们在文化上已经有了太多的“文化拿来主义”,电视领域愈加突出,如何以中国本位,文化视角做出真实、优质、文化的纪录片并进行国际化传播,对中国文化形象进行“再中国化”的有效塑造,对于中国纪录片而言,仍然任重道远。

 

 

 

上一篇: 段俊平:浅论书法的抒情表意功能
下一篇: 书法是当代重要的文化软实力